咨詢熱線
電話:0757-85573060
聯系人:
地址: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桃園東路99號力合科技園11棟2樓
成果報道|(三)小鼠長期食用人造甜味劑誘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分子機制及其改善策略
近日,梅州市中科綠色植物高值化利用工程研究院聯合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廣東工業大學生物醫藥學院等在農林與食品領域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Q1, IF=4.2,中科院1區Top期刊)?發表了題為“Gut Microbiota and Its Metabolite Deoxycholic AcidContribute to Sucralose Consumption-Induce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的研究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為金駿康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石遵計博士(已出站),通訊作者為中科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與梅州市中科綠色植物高值化利用工程研究院張利民研究員。
食品和飲料中,然而其對機體健康的影響仍存在較大爭議。膽汁酸?(BAs)?在飲食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發展中起關鍵作用,基于微生物組學和代謝組學研究,改變的腸道菌群和膽汁酸代謝在三氯蔗糖誘導NAFLD小鼠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三氯蔗糖的攝入顯著上調了腸道擬桿菌Bacteroides?和梭菌Clostridium的豐度,其通過7-α-脫羥基作用最終導致小鼠糞樣、血清和肝臟等多種組織中脫氧膽酸?(DCA)?的顯著積累。DCA是法尼醇X受體?(FXR)?的內源性拮抗劑之一,肝臟DCA的顯著升高顯著抑制了肝臟中包括FXR和小二聚體伴侶?(SHP)?等基因的表達,從而導致三氯蔗糖誘導的NAFLD。補充二甲雙胍?(MET)?或低聚果糖?(FOS)?可以顯著恢復三氯蔗糖處理小鼠的擬桿菌Bacteroides?和梭菌Clostridium的豐度以及膽汁酸DCA的水平,從而最終改善NAFLD表型。
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DCA在三氯蔗糖誘導NAFLD小鼠的關鍵作用,對比人工甜味劑三氯蔗糖,柑橘源甜味劑NHDC沒有上調腸道擬桿菌Bacteroides?和梭菌Clostridium的豐度,也未顯著上調膽汁酸代謝中的DCA含量,不會導致NAFLD。
? 該文是合作團隊科學解讀甜味劑的重要成果之一,低聚果糖與三氯蔗糖的復配方案以及柑橘源甜味劑NHDC將為部分人工甜味劑引起機體健康問題提供解決方案。